•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聚焦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全心只为“上好课”

[发表时间]:2017年04月26日 17:43 [来源]: [浏览次数]:[]次

 

4月18日22:05分,外语学院教师余凤梅还在自家的书桌前忙碌着,她正在为第二天上午要上的四节课做着准备。分析课堂进度、设计教学方案、修改教学PPT、准备上课设备和材料……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白天要忙着上课、搞科研,只好晚上在家里加加班,把课备好。没什么大不了,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这样的。”她深以为然地说道。扎实备课、严谨教学已然成为了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种风气。


教师:全心投入,师德在心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最关键的主体便是教师本人。对于那些心系学子、师德在心的老师来说,每一个45分钟的背后都是满满的心血。

2016年12月22日下午,学校2016年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以“超规格”的形式隆重举行,外语学院余凤梅作为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也登台面向全校教师公开授课。

走进余老师的课堂,活泼但又不失严谨的课堂氛围在整个教室里弥漫。即便在没有设置手机袋的教室里,余老师的学生也都自觉地让手机老实待在口袋里。

“要想把课上好,准备工作必须得做充分,一点儿也经不得马虎。”在上学期,余凤梅老师要上三门课程,工作量很大,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备课也是家常便饭。

余凤梅老师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负责人之一。该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既需要英语基础,又离不开经济学知识。为了把经济学原理琢磨透彻,同时将其完美地融入英语课堂,她多次找到经管学院的专业教授进行学习交流。

下课铃声一响,带着疑问的学生们蜂拥而至,把余凤梅老师围了个圈,让她丝毫没有歇口气的时间。“他们有问题,就证明有在用心地学,我自己累一点也不要紧。”她笑了笑。

几年前的企业工作经历和出国访学经历对余凤梅的教学工作有着不小影响。她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在课堂上分享给自己的学生。

外语学院15级英语专业的初琦同学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在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到很多企业的需求,这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余老师在班上也很受同学欢迎,大家都很喜欢她的课,当然更喜欢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师为课堂教学付出多少,学生便能从中收获多少,甚至更多。在2016年度的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中,我校成绩斐然。学校入围参赛的六位教师全部获奖,参加现场竞赛的外语学院余凤梅、信息学院管琼、音乐学院肖雅三位老师全部获省级一等奖,并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学校也荣获“优秀组织奖”。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党委书记李明感触很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课堂教学,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不断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的监测;各教学院部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本科教学工作上来,发挥教研室作为教学基本单位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要合理进行教学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更加重视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受益者。”校长卢先明也表示,全校广大教师都应当以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这“四有”为标准,提升自我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余凤梅老师是我校广大教师立足课堂、奉献课堂的一个缩影。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为扩大教学竞赛的示范效应,促进全校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研讨与交流,学校举办了全校性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教师们纷纷感慨,此次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是促进我校教师教学交流的一次盛宴,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名师能来到身边,为教师们排疑解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除教学观摩与研讨外,“教学沙龙”也是我校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提升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该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围绕“课程中心平台下的网络课程制作与发布技巧”“慕课的教与学”“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话题,教师进行现场演示和交流,更多地为我校教师搭建掌握和提升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平台。


教研室:齐心协力,共同提高


教研室是直接承担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师资培养的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单位。如何让教学“细胞”更加活跃,学校也是多措并举。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已修订出台《湖南理工学院教研室工作条例》,鼓励各教研室开展丰富、切实有效的活动,各教研室积极响应,使出浑身解数。计算机学院在教研室管理中推出的“周二有约”系列活动,便是其中的典型。

网络教研室、计科教研室、软工教研室和大计教研室四大教研室分别按照学院出台的《教师听课评课制度》要求安排和布置了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公开课等事宜。

老师们利用自己没课的时间,“潜入”同事的课堂,不时低头做着笔记。课后,针对上课情况老师们互相交流,形成了一个“互听、互评、互查、互学”的良好氛围。

根据《关于做好2017年全校教研室设置调整的通知》的要求,经各院部学术分委员会审议和院部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今年3月22日,学校正式设立“公法”等77个教研室,并任命梁晨等77位同志为教研室主任。77名教师“挂牌上岗”,意味着他们要认真履职、扎实工作,组织开展好教研室活动特别是事关重大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教学研讨活动。

每周二下午,计算机学院会议室里更是“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在这样一个没有教学任务的下午,全体教研室成员放弃了休息时间,聚集在一起,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

由于周二下午所有老师不排课,计算机学院利用这个时间空档用于开展关于教研室、实验室、创客团队等的教学研讨与交流,最大限度为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提供了时间保证。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教研室的组织下,计算机学院的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教师们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共同提高。

4月13日,学校印发了《湖南理工学院教研室工作条例》,对教研室工作职责有着明确要求,其中,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参与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院(部)发展规划等作为刚性要求被提上工作日程。

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明确提出:教研室主任每学期主持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开学前提出教研室工作计划,放假前写出学期工作总结,并及时向院(部)汇报,定期向院(部)汇报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为激励和推动各学院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保障作用,学校每年都会对优秀教研室进行表彰,并积极改善各个教研室的建设条件,规范教学管理,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进步。


学院:科学规划,步步为营


青年教师是我校日常教学工作中挑大梁的一份子,但对于刚入校的他们来说,教学工作如何开展,简单来说就是“如何上好一堂课”,是他们最先面临的一大难关。

为此,数学学院精心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出谋划策。

据了解,数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导师制”由来已久。数学学院副院长丁卫平介绍道:“近几年基本上每年学院都会新引进年轻教师,这些老师大多数没有教学经验,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课堂教学,对此我们十分重视。”

于是,在学院领导的牵头下,该项制度应运而生。

在青年教师正式上讲台前,学院将根据其个人实际情况,配备一个实践教学等各方面能力都很扎实的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小到课堂板书、体态,大到教学技巧、授课重点,导师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何检验青年教师的学习成果呢?“一间教室,一位授课者,一位听课人,一次次反复演练”,在正式走上讲台前,青年教师需要以试讲的形式在导师面前进行考核过关。

“在听课过程中,导师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进步和提高。”数学学院新进博士吴明渊便是该项制度的受益者之一。

吴明渊在2016年6月与学校正式签约,照计划要在9月份正式接手教学工作。虽说在入校前有过助教经验,但要自己单枪匹马站在讲台完整地上好一堂课,他也为难了起来。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如何由教学经验几乎为零的新人成长为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大学教师呢?为此,他的专业导师同时也是数学学院教研室主任的张再云教授,利用本该休息的暑假时间就教学基本功、重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他进行了多次指导。

“在张教授的指导和吴博士的自身努力下,成效十分明显。现在吴博士的课已经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之一了。”学院领导看到吴明渊等青年教师的进步十分欣慰。一位青年教师搭配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一对一直接辅导,实践证明这种“1+1”模式十分奏效。

教师的教学能力上来了,教学质量自然也有了保障。学院从教师出发,以点带面,依托教务处、教研室实施的各项举措,力求教师整体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综合提高。

学校围绕提高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也开展了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教学沙龙、教学论坛、教学培训和教学咨询等一系列活动,为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记者/潘鑫 责编/陈绪清)